close

到處都是M,事實是?

  由於M型社會的震撼力,掀起一陣波瀾,到處都在探究M型社會,誤解和濫用自然也不斷冒出來攪局,反正統計資料出來的圖形結果,形狀像個M就冠上M型的xx社會,其實內容有多少的差異與混淆阿!唯恐天下不亂。

M型的閱讀社會

  我想這部分會是強烈的批評。我對青壯不讀書,台灣走向M型的閱讀社會相關報導及研究,有著另一種看法。

 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二○○六年的紀錄,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。
  光是這項調查,我便有個疑問,青少年的選擇明顯比其他族群多很多,一定要選擇去市圖借閱書籍嗎?許多的學校圖書館才是他們最便利的選擇,因此這紀錄結果是正常的,實不應草率地認為他們閱讀行為的薄弱。

  《遠見》雜誌完成的一份「台灣閱讀大調查」,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十八到廿四歲年輕人,上網是最大的休閒活動,他們每周泡在網路的時間為十九.四七至二三.六九小時,收看電視十六.九一小時,看書時間不過三.三八小時;廿五到卅九歲的人,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,閱讀時間落後全國平均值。
  我想網路是資訊的主要來源,這是無庸置疑的,所以上網的時間佔了大半是正常的,且在網路上就沒有閱讀行為嗎?若閱讀只侷限在實體的閱讀,定義也太狹隘了吧!圖書的內容資訊不夠新穎,為什麼要看?實體書是不可能勝過電子數位資訊的,當我們發現網路上的資訊不夠完備或無法使用時,實體的資訊會進行補充,所以看書時間會少,這很正常。

  「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太少了!」
  敢問,何謂量身訂做?這種主觀的字眼怎麼會用的如此自然?去侷限哪些書是給青少年的,哪些則不是,只不過是侷限青少年的視野與書的價值罷了,當然不是說那就不要有規範,我的重點在於,什麼是為青少年量身訂做?這根本沒有必要,因為根本沒有一本書符合。

  在陳昭珍的研究中,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,但圖書館網路化,卻並不符合大家的期盼,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,勝於逛圖書館網站。
  由於網際網路取代實體書本,電子書的新穎性與便利性勝過紙本,自然是希望圖書館多充實數位館藏。而與圖書館網路化是兩回事,圖書館網路化很難與網路書店互相競爭,在這樣的情況下,網路圖書館顯得較無價值,又怎麼會受到期待呢?圖書館該做的應是對品質的強化與形象的建立,而非一再辦外部的活動,個人並不覺得舉辦閱讀活動,鼓勵青少年閱讀課外書,建立讀書氛圍,會讓台灣的閱讀風氣起死回生。而且連事實是否如報導所言,都令人懷疑了,最後要問的仍是,真的有這麼M嗎?

//////////////

由於作業報告的關係
去了解M型社會的相關議題
收穫很大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科技文獻 數位出版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lie W.D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